濟南物流:中國吃貨拯救世界?最好先問問物流!
發布者:振宇物流 發布時間:2017-05-22 11:34:56
近日,有消息曝出,澳大利亞西南部的帕里海灘(Parry Beach),由于環境得天獨厚,每年的4、5月份都能吸引多達3000噸的野生三文魚,這可把當地漁民愁壞了,由于澳洲人不會烹飪,所以根本沒人吃,導致泛濫,連當地政府都欲哭無淚。
無疑,這則消息與前段時間的丹麥生蠔有點類似,都成了中國食客最熱門的話題。有“吃貨”在網上呼吁“沒有去丹麥吃生蠔的,請一起去澳洲吃三文魚”,甚至連澳洲廣播電視臺ABC就發了一篇新聞,“聲淚俱下”地表示“你們都去丹麥吃生蠔了,誰來救救我們土澳的三文魚啊?!”
對于少部分人而言,辦個簽證、買張機票或許就能到生蠔、三文魚等原產地盡情地吃、吃、吃了,還有一些旅行社組織了以“特別美食之旅”為名的半自助游,邀請人們參加并順便幫助受到生蠔入侵的丹麥解決這場危機。但對于國內大部分“吃貨”而言,丹麥個大味美的太平洋生蠔目前還不能通過一般進口進入中國,不過天貓、京東等電商正在積極尋求解決的可能。
在跨境物流大環境下,暫且不論是否能在短時間內,在國內吃到丹麥的生蠔,我們先看看原產地進口生鮮需要哪些幕后支撐。
需政策支持
中國人愛吃,世人皆知,在“吃貨”的驅動下,越來越多的進口食品迅速進入國人餐桌,從小眾特色食品成為大眾食品。
目前國內消費者想要吃到進口美味都不簡單,首先就必須得到政策上的允許,已經各檢測檢疫部門的批準。就拿丹麥生蠔來說,我國在同外國的水產品進口協議是一個物種一簽,但在《丹麥水產品生產企業在華注冊名單》中,并不涉及生蠔貿易。
丹麥駐華大使館也如此表示,丹麥生蠔目前并不允許進入中國和在中國銷售,要想出口到中國,需要兩國之間簽訂議定書,出口國企業在進口國政府部門進行注冊許可,以及進口出口商備案和后續工作等。
也就是說至少要過這三關:第一,國家與國家之間簽訂協議書,確定能進口;二,企業進行注冊,被中國監管機構認可;三,其它事項和進出口商備案等后續工作。
需國際物流支持
將產品從一個國家通過海運或空運、陸運等方式運輸至到另外一個國家或地區,就必須涉及到跨境物流。在開展跨境物流之前,需要熟悉與之相關的政策、法律、規律、制度、習慣等,還要了解輸入國的政治動態、經濟發展水平、居民的消費習慣、海關與商檢規定、國家稅收政策等諸多環境要素。
類似京東、天貓等大的電商平臺要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建立原產地產品銷售網,無可避免的要與出口國當地資源進行合作,尋求適宜的當地合作伙伴,并積極與該國政府、職能部門進行溝通,尋求適合其需求的物流服務內容。
因此,無論國內外都需多部門配合、協調,促進物流網絡的通暢。尤其是多國間、物流節點的多企業間、跨境配合的多個物流企業間,要強化溝通,增加協作,通過商品的分類、包裝、運輸方式、運輸路線與配合等多角度與多節點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整體網絡的良性發展。
需強大的冷鏈體系
隨著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人群和中產階級對于生鮮上門的需求會變得更加強烈。近幾年新西蘭的奇異果、智利的車厘子、阿根廷的大蝦等越來越多的境外食品走進居民的餐桌。就如全球最大奇異果銷售公司佳沛公司的數據顯示,2016年向中國出口2400萬箱(3.3公斤/箱)奇異果,銷量創歷史新高,比2015年1800萬箱的銷量增加了1/3。
但目前,國內消費者想要吃到類似生蠔、三文魚這樣的國外海鮮產品,不僅受到政策影響,還要經過多個部門的檢測檢疫,更重要的是還會受季節、產地、倉儲運輸等因素限制。所以要保證“鮮”,就需要強大的冷鏈物流體系,這可以說這是生鮮電商的生命線。正是因為產品的特殊性,通過構建原產地物流體系來提高周轉速度,在縮短生鮮產地和國內“吃貨”間的距離的同時降低損耗,以確保生鮮產品的質量和新鮮度是不少企業的選擇。
就如境外的一條三文魚要通過原產地物流體系在中國銷售,就要事先宰殺加工,然后整魚裝箱,魚上覆蓋碎冰保鮮,然后根據訂單,用冷藏車運至相應的機場,出口地檢疫部門經過檢查,確認無安全問題后,才能出口至進口地主要集散城市。
在順利入境下飛機后還需經過系列的檢測檢疫(主要是采取抽檢),以防重金屬超標,微生物、寄生蟲等外來物種的入侵。在一切檢查都合格后,在經過冷藏運輸、倉儲、配送等到達消費者餐桌。不難發現,在整個過程當中,為了保證食材的新鮮冷藏技術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航空貨運承擔著高效的時效功能。
的確,以前的三文魚、車厘子、大閘蟹等優勢生鮮產品受制于物流、冷鏈等短板,銷售市場主要集中于本地及鄰近區域、省份,但隨著航空貨運網絡的形成,境外生鮮產品最快十幾個小時后就能運抵入境。當然,也有通過歷時較長的海運入境的生鮮,但在運輸過程中其擔負著更高的損耗風險。盡管海運生鮮市場價格一般都會較航空運輸進口便宜,但后者早已搶占市場先機。
這就意味著,不論選擇怎樣的運輸方式,擁有強大的冷鏈物流體系是跨境生鮮發展的關鍵。未來生鮮電商企業全力以赴的事情就是完善冷鏈物流這一核心競爭力,確保產品的全程冷鏈倉儲及配送,保證產品的品質,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需雄厚的資金
毋庸置疑,要實現搭建冷鏈物流體系這個目標,需要雄厚的資金作為后盾,也就是說生鮮的成本頗高,多則上億,少也不低于千萬。而且,其還具有投入成本高、回報時間長的特點。顯然,這是目前生鮮電商不得不面臨的一大痛點。
如今,不少生鮮電商都瞄準我國中高檔市場,到優質的原產地搶占資源,以追求高毛利、高客單價的訂單。但從原產地經過系列程序,最終到消費者手中,這些進口生鮮并不便宜。因為冷藏技術、人力、運輸物流、耗損、“最后一公里”等系列成本的疊加,需要在這些產品的價格體現。
盡管這些食品的營養價值高,但這樣的價格并不親民,就如智利車厘子近百元或超百元每斤很常見,澳洲的野生三文魚在當地每公斤的價格也僅僅0.5澳元(約合人民幣1.28元/斤),可能進口到中國數十元,甚至上百元。
此外,現階段要實現大部分企業盈利還有一定難度。先不說跨進生鮮還是國內生鮮,有數據表示,在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中,實現盈利的只有1%,基本持平的有4%,有88%略虧,剩下7%則處于巨虧狀態。就算那些背靠巨頭的公司,也是燒錢無底洞,補貼砸市場,但都很少砸出盈利點。
以這樣的價格進行大范圍的銷售,能真正消費得起又有多少呢?不難發現,為了競爭在生鮮電商平臺上隨處可見的是各種補貼、各種促銷,如“滿199減99”“智利車厘子39.99元/斤”等。如此重資本下的燒錢補貼模式讓生電商企業是很難實現盈利。雖然這塊蛋糕誘人,但要想分杯羹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上個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明確提出要著力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全鏈條、網絡化、嚴標準、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現代化冷鏈物流體系,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要,保障食品安全。
所以,原產地生鮮冷鏈市場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企業的經營思路、對產品品質的把控與對全程冷鏈倉儲及配送的物流體系的完善,以及政策的影響等,都需要在接下來的市場競爭得到提升,以滿足消費者不斷升級的需要。
轉自物流時代周刊
http://www.deshun1008.com